首页 > 资讯> 正文

中小公募牛市找钱难喊心累基金业马太效应加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0-01-05 04:40:37  阅读:4791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责任编辑。王凤仪0768

(原标题:中小公募牛市找钱难直喊“心累” 基金业马太效应加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洪小棠2020年1月2日,A股喜迎开门红,上证综指上涨1.15%,以3085.20点收盘。站在这个时点,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可谓是A股市场丰收的一年,伴随着股指上涨,公募行业的业绩表现与规模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市场转暖当中,部分大型公募的规模、产品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仍有不少中小公募出现了发行失败等现象。在记者正常采访的多位中小型基金公司销售人士看来,“找钱难”仍然贯穿着2019年的牛市行情。

一家小型公募机构销售人士感慨:“2019年一直在跑各种机构,但真正能谈下来的太少了,心累。”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公募行业准入壁垒的不断下降以及行业牌照的不断开放,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外资机构等在内更多新势力的入局,将加剧公募市场的竞争,并进一步加剧行业强弱分化的马太效应。

一位公募机构总经理指出,中小型公募不应只一味追求管理规模,而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强化产品创新能力,发展特色化业务,巩固自身实力,才有可能不被更加边缘化。

牛市里的马太效应

2019年,上证综指上涨22.30%,深证成指上涨44.08%、中小板指上涨41.03%、创业板指上涨43.79%,各类别基金取得了不错的正收益。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纳入范围的787只股票型基金2019年全年平均上涨了39.80%,纳入统计的2086只混合型基金平均上涨35.04%。此外,债券型基金、货币基金、QDII基金、基金中基金(FOF)2019年平均涨幅分别为5.97%、2.47%、21.25%、15.99%。

伴随如此行情,基金公司也趁热发行新产品。2019年,新成立基金1090只,发行规模近1.4万亿。爆款基金在2019年也层出不穷,甚至有基金首日开放申购便提前结束募集并按比例配售。

一面是火焰,另一面却是海水。

在二级市场大获丰收之下,新基金发行失败的现象亦在发生。记者根据Wind资讯统计,2019年募集失败的基金达18只,虽然债基募集失败数量较多,但亦有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募集失败的情况。

一般来说,普通公募基金发行成立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基金份额不少于2亿份,二是基金认购户数不少于200户,若未能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发行失败。

其中,长城沪港深行业龙头精选于12月21日发布了募集失败公告,公告称,截至2019年12月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仍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备案条件,故未能生效。

此外,还有信达澳银新机遇灵活配置A、中航创新驱动A、中融智选质量A、工银优势品牌定开等4只基金亦在2019年内宣布募集失败,占全年募集失败基金数量的近3成。“从募集失败的名单来看,这种募集失败的情况多数出现在中小型基金公司和次新公司身上,根本原因有三点,一是公司小而新,产品缺乏亮点;二是投研团队较为年轻、产品缺乏业绩沉淀;三是发行渠道较为有限。”北京一家公募机构产品人士表示。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表示,虽然同属主动权益基金,但不同基金投资业绩差异较大,“点基成金”押宝式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这也是公募产品发行阶段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原因之一。“从发行时间上来对比,次新基金公司或者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发售时间比大公司长,首日售罄更是望尘莫及。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基金公司的马太效应更加凸显。”上述产品人士表示。

分化趋势渐强

对于公募行业来说,马太效应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银行理财子公司、信托、险资等其他持牌机构不断涌入分食潜在市场占有率的背景下,公募行业两极分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银行理财子公司从业务形态上来看,跟公募做的是一样的事情,银行的渠道优势也会被充分的发挥,虽然起初可能定位是固收类业务,但整个产品线与公募发生正面交锋是迟早的事情。”北京一家中型公募机构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大型公募机构的护城河更高,而中小机构则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

另一个强化马太效应的因素,则是外资对境内公募业务的虎视眈眈。

上述公募机构负责人表示:“金融牌照开放后,外资对公募牌照有着很大的兴趣,包括桥水、富达等外资目前都有意愿申请公募牌照,和境内公募机构相比,外资有着来自于成熟市场的更加丰富的投管经验,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投资风格等方面对境内机构构成‘降维打击’。”“比如在口碑上,外资机构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投资者认可度,再比如说在换手率上,外资机构的换手率明显低于国内的公募基金,而更长的持股周期会带来的是交易成本的下降,那有很大的可能性更容易受到市场的认可。”前述公募机构负责人举例称,“这就要求境内机构不断调整策略去应对挑战,这带给中小公募机构的难度可能会更大。”

特色化或成方向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小公募机构如今面临的焦虑,与多年来行业靠牌照“吃饭”,过度依赖于行业本身拥有的较高的准入壁垒,而如今又不得不面对许多的“新闯入者”有关。

“公募是持牌机构,国内对金融牌照发放通常比较审慎,有着较高的门槛,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控制了金融风险,但也阻碍了一些有能力、有行业热情的主体进入这一行业。”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表示,“于是,之前已拿到入场券的一些公募机构这些年其实也受益于、甚至依赖于这种‘审慎发牌’的监管环境——只要是个公募机构,招一些有机构资源的人,或者对接一些渠道,总有客户和受托资金进来,赚钱太容易了。”

“但这些年监管部门在不断放松公募行业的准入门槛,首先,券商、保险、银行、信托开始从事公募或类公募业务,其次,一些‘公转私’的优秀机构也开始尝试转回公募,申请自然人持股的公募牌照。”上述分析师称,“最后,销售渠道以及投顾改革让公募机构的管理能力更加透明,更加可量化,中小机构的劣势也被市场进一步感知。种种因素下,过去一些‘躺着赚钱’的中小公募机构也自然会风光不再。”

上述小型公募机构销售人士透露,虽然今年行情不错,但是让机构申购旗下产品仍然困难重重。“首先,公司比较年轻,根本进不了机构的白名单;其次,我们旗下产品少,类型不丰富,只有几只股票基金和几只债券基金,规模都不大,现在公司收入全靠货币基金撑着。”

该人士的感受并非孤例,沪上某中小公募基金销售人士也表示,“现在出去跑,大多时候机构一听自己基金公司的名字,直接说没时间,连见面的时间都不给。不比那些大公司,我们只要能找来几千万的股票基金规模,销售主管都能乐半天。”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建议,对于当下行业的马太效应,中小基金公司应当加强产品创新能力,重点发展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特色业务,而不应完全被规模和业绩压力所绑架。

“许多基金公司内部大方向考核还是在考核规模,当然这也是最基本的,因为这关系着利润问题和股东的意见,但整体上相对短视的考核模式,也恰恰给基金公司的转型带来了难度。”上述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表示,“这也导致产品、投研过于同质化,销售团队也带着压力去背指标,每个环节都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的割裂,对于自身的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挖掘得不够彻底。”“两极分化的背景下,如果基金公司不能针对自身、行业以及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全盘、整体和深度的思考、分析,只是一味地冲规模,最终的结果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事倍功半。”上述公募人士坦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