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正文

Uber遭受全面困境估值下跌 滴滴靠啥概念融资50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7-04-28 14:46:25  阅读:77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滴滴新一轮金额在50——60亿美元之间的融资即将完成,完成后估值将达到500亿美元。这是继之前滴滴正在考虑软银60亿美元投资的消息之后,市场上关于滴滴再融资的新一轮传言,据称都是由接近滴滴的内部人士流出,但滴滴都未予置评。

  全球化并非一日之功,多少中国企业折戟沉沙,只是滴滴应对主营业务打车生意在中国各地受到限制的缓兵之计无奈之举。滴滴原本 380 亿美元的估值,来自于资本对滴滴垄断整个交通业的预期,在新政限制下,滴滴颠覆出租车行业的梦想突然中止,只能做一家高端出租车公司的话,滴滴没有办法撑起这个估值。而靠一个全球化概念来支撑估值,又能坚持多久呢?

  Uber遭受全面困境 估值或迎来首次下调

  虽然已经拿到滴滴20%的经济权益之后和10亿美元之后,Uber已经退出中国市场,甩掉了补贴大战中资金输出最大的包袱,但Uber的日子并没有好转。

  管理层面,Uber总裁杰夫·琼斯离职,作为Uber的二把手,琼斯进入Uber不过一年,原来是美国塔吉特百货公司的高管,在全球推广Uber的品牌形象;负责工程技术的高级副总裁辛哈,原谷歌公司高管,也在曝出性骚扰事件后离职;4月18日,Uber的全球汽车项目副总裁舍瑞夫·马拉科比也宣布离职。而员工曝出的性骚扰事件,更是让Uber的企业文化颇受质疑。

  运营层面,Uber的全球化进程在多地受到毁灭性打击,在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韩国、日本,Uber被法律所禁止,在欧洲则被当地传统出租车行业狙击,而在亚洲的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则被本地网约车软件围剿。被寄予厚望的无人驾驶技术,则受困于于谷歌的掣肘,陷入于Waymo诉讼之中,并处于明显的不利局面,无人驾驶项目的未来堪忧。

  融资50亿美元 滴滴的未来会变得更好吗?

  和Uber负面缠身相比,滴滴的处境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同样暗流汹涌。

  网约车新政在各地渐次实施,对滴滴的冲击已经越来越明显,以北京地区为例,滴滴在发给车主的短信中先是告知停止给外地牌照司机派单,随后又将停止给外籍司机派单,加上补贴的减少,客源的流失,滴滴的单量出现了大幅下滑。猎豹大数据平台libra的数据显示,2016年9月滴滴出行用户渗透率达历史最高值2%以上。但随着滴滴Uber的合并,对乘客和司机补贴的减少,用户渗透率一路下跌。直至今年3月,用户渗透率已降至1.4%,下降幅度在30%以上。虽然滴滴对外宣称日单量仍然高达2000万单,服务1500万司机,然而乘客和司机在社交媒体上的直观表达却是打车难,打车贵。

  受网约车新政和补贴下降的影响,滴滴的体量出现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另一方面,滴滴也在加速战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在发布的2017年五大战略中,刨去修炼内功、洪流落地等比较务虚的内容,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全球布局仍然有不小的想象空间。

  智慧交通方面,一方面可以当做政府公关的旗帜,弥补在网约车新政期间糟糕的政府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此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不过这方面财大气粗的Uber目前走的头破血流,滴滴能否有所突破值得商榷。全球布局方面,滴滴目前在东南亚、南亚以及美洲,通过投资的方式同各地区内的本土打车软件结成同盟,共同应付Uber的全球化威胁,类似于战国时合纵连横之谋,但大部分是资本层面的操作,对于滴滴的业务能带来多大的提升和改善,短期内也没有眉目,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全球化成功的尚未出现;专车决胜层面,在国内的专车市场,有深耕专车多年的神州,同样粮草充足,枕戈待旦,首汽约车等后起力量同样虎视眈眈,易到虽然深陷资金链危机,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仍是滴滴的威胁之一。

  总体来看,从财务层面上而言,投资者入场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可能会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而战略投资,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因为在短期来看,滴滴并没有清晰的可以支撑盈利的商业模式,一切还都在摸索之中。

  Uber的困局,可能是滴滴的机会,但也可能是滴滴的前车之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